思政教育

當前位置: 首頁 >> 學生工作 >> 思政教育 >> 正文

傳承紅色基因·禮敬傳統文化丨經典誦讀分享——第29期

發布日期:2023-05-22    作者:     來源:     點擊:

“傳承紅色基因·禮敬傳統文化”。本期誦讀人是來自藝術學院,22級藝術學理論專業的白昳晗同學,她給大家分享的内容是清代姚鼐編選的《古文辭類纂》當中的一篇散文《木假山記》。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吧!

清代姚鼐編選的《古文辭類纂》,是一部古代散文選集,選錄了戰國至清代的古文辭賦七百七十四篇,依文體分為十三類。所選作品以“唐宋八大家”為主,亦選錄戰國、秦漢及明清的作品。是代表“桐城派”散文觀點的選本,旨在為人們提供範文,啟示古文寫作門徑。

本期重點給大家分享的是《古文辭類纂》當中北宋文學家蘇洵所作的散文《木假山記》。《木假山記》作于嘉祐三年(1058年),蘇洵得到了一座長着三個峰頭的木雕的假山,把它放在庭中,于是寫下這篇文章得以紀念。

木假山記

北宋 蘇洵

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為棟梁,則伐;不幸而為風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則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沒于湍沙之間,不知其幾百年,而其激射齧食之馀,或仿佛于山者,則為好事者取去,強之以為山,然後可以脫泥沙而遠斧斤。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幾何,不為好事者所見,而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勝數?則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則疑其有數存乎其間。且其孽而不殇,拱而不夭,任為棟梁而不伐;風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之,出于湍沙之間,而不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後得至乎此,則其理似不偶然也。

然予之愛之,則非徒愛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愛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見中峰,魁岸踞肆,意氣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莊栗刻削,凜乎不可犯,雖其勢服于中峰,而岌然決無阿附意。籲!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蘇洵一生屢試不第,沉淪下僚,未能施展政治抱負;但他自重自尊,絕不與世浮沉,這篇以木假山為題的記,實際上是一篇闡述人才問題的議論文。寄寓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深沉感慨;同時也是對不亢不卑的獨立人格的推崇,追求高潔不阿的情操。

文章的前面部分講木假山得來不易,它經曆了重重厄運:從樹木生長本身講,它随時可能夭折;從自然條件講,它可能被風、水所摧折、腐蝕;從和人的關系講,它成材後可能被随意砍伐。幸而度過這些厄運,又經過幾百年急流的沖刷才造成假山形狀,終可供人們觀賞。因此比起那些已成山形而未經發現、或被當作一般柴禾砍伐掉的木假山來,的确是難得的幸運了。文章用層層推演的論述手法,強調人才成長的艱辛曆程,抒寫了人才難成與人才難得的感慨,曲折地反映出封建社會摧殘和壓抑各種人才的現象。

文章後面部分才寫到作者所藏的一座三峰木假山,從而回到這篇記的本題。作者以“中峰”比喻那些位尊權重者,以“二峰”比喻那些隸屬于他們的士大夫階層。其中突出地寫了“二峰”。他們雖然按其社會地位不得不“服于中峰”,但節操自守,絕無阿谀逢迎的媚态,表達了作者對有抱負、有氣節的士人的贊頌,也是他的自勵。

文章的标題是“木假山記”,但作者并沒有泛泛地交代木假山的制作經過,也沒有刻意描繪其精美絕倫的雕刻藝術,而是借欣賞木假山抒發感慨,闡述事理。有“形”之木經過重重厄運被造成假山形狀,供人欣賞,确屬幸運;更有許許多多的木材,未被發現,卻被“樵夫野人”砍去當柴燒掉。這樣看來,樹木要活下去,要成材,是極難的;要逃脫厄運,也是極難的。蘇洵為文,随遇而發,《木假山記》由樹木的遭際聯想到社會的情狀,抒發了在曲折命運中對高尚情操的堅守,體現出自己不與世俗同流的秉性,其中所傳達出的不向權貴低頭、不為名利折腰的凜凜風骨,也啟迪後世的讀者,應當自尊自信,自立自強,在物欲橫流的環境當中保持獨立的人格,擁抱獨創的人生價值。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