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

當前位置: 首頁 >> 學生工作 >> 思政教育 >> 正文

傳承紅色基因·禮敬傳統文化丨經典誦讀分享——第47期

發布日期:2023-07-01    作者:     來源:     點擊:

“傳承紅色基因,禮敬傳統文化”,本期誦讀人是來自外國語學院,2022級英語口譯專業的淩思媛同學,她給大家分享的傳統文化經典書籍是由樓宇烈所寫的《中國的品格》。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吧!

該書作者樓宇烈以中國哲學研究為底蘊,厚積薄發,用平實的語言,深入淺出地介紹了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詳細梳理了中國文化發展的脈絡與體系,引導讀者去關注、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去發現中國文化内在的品格與精神。

本期重點給大家分享的是第一篇《中西之争》的選段。

一百多年來,我們一直面臨着西方巨大的壓力,在很多時候我們的國家甚至面臨着滅亡這樣一種巨大的危險,所以大家一直關注的問題就是:怎樣救亡圖存?怎樣使中國強大?方法是什麼?就是向西方學習。因為擺在我們眼前的事實是西方強大,中國弱小。于是,就開始了一浪高過一浪的西化運動。

我們最初提出來的一個口号是:“師夷長技以制夷。”這是鴉片戰争時期一位著名的思想家魏源提出來的。師,就是學習夷,當時是指外國人,就是說,首先要學習外國人或者說西方人的“長技”,學習他們的優點。

在當時中國人眼裡,西方人的“長技”是什麼呢?就是船堅炮利。大家覺得西方人之所以能戰勝我們,就是因為他們技術比我們發達,能夠制造出軍艦、大炮這些現代化的武器。所以中國首先應該學習西方的“器物文明”,學習西方人在技術方面的長處,學習好了,我們再跟他們抗争。

鴉片戰争結束以後,中國就開展了洋務運動。鴉片戰争發生在1840年,而洋務運動是從1861年開始的,當時李鴻章、張之洞這些人都是洋務運動的核心人物。

洋務運動的主要任務就是“師夷長技”。為此,李鴻章們開辦了江南制造廠等現代工業,建起了一支很強大的海軍北洋水師,而且也向西方派了一大批留學人員,造就了一批人才,大家都感覺不錯。

但是到了1894年,發生了甲午戰争。我們都看過電影《甲午風雲》,大緻知道是個什麼狀況。中國的北洋水師,經過30年苦心經營的北洋水師,面對小小的島國日本,居然一仗就被打垮了!被徹底打垮了!

因此人們就開始反思,認識到僅僅隻對器物方面進行改革,僅僅隻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是不夠的,如果沒有好的政治制度來保證,器物文明學得再好也沒有用。當時有一個著名的思想家,叫嚴複,他就總結道,西方之所以能夠取得現在的成就絕不僅僅是靠船堅炮利的器物文明,更重要的是他們還有一個現代的、民主的、平等的政治制度,并且通過共和的形式或者君主立憲的形式來保證這種制度文明的有效運作。

所以,甲午戰争之後,中國的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康有為、梁啟超、嚴複、譚嗣同等人都來推動制度的改革。但對如何改革,大家顯然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人主張學法國大革命以後建立起的共和制度,有的人主張向英國學習,搞君主立憲。

開始的時候大家都還想搞君主立憲,因為當時和我們最相似的日本,它的明治維新搞的就是君主立憲,既然它能成功,我們為什麼不能成功?于是就有了戊成變法。

結果大家都知道,戊成變法雖然推出了很多新政,但是最後還是失敗了!這裡面的原因很複雜,現在有人簡單地把它歸咎到慈禧太後身上,我看也不公平。我想當時是很複雜的情況,是各種勢力綜合作用的結果,有國外的勢力,也有國内的勢力。總之,戊成變法失敗了,有一些人也犧牲了,譚嗣同被推到菜市口給砍了頭,其他一些人都流亡了,康有為、梁啟超等都流亡到了日本。

戊成變法的失敗說明了什麼呢?它說明光有器物改革不行,還要有制度改革,但制度改革如果僅僅停留在制度本身也是不行的。戊成變法結束以後,有人說,整個戊成變法的改革最後就剩下了一個成果,什麼成果呢?京師大學堂,就是現在的北京大學,其他的都煙消雲散了,一切照舊。當然這隻是一種說法而已,其實也不能說一點變化都沒有。因為一件事情發生以後,不可能完全退回到原來的狀态中去,一定會有所變化。

本書是中國文化的一次全景展示,樓先生還原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本來面目,清楚地講述了儒、釋、道、醫、藝等傳統文化核心内容的主要觀點、曆史起源、發展過程和現實意義。

以上就是本期分享的主要内容,感謝大家的傾聽。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