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紅色基因,禮敬傳統文化”,本期誦讀人是來自經濟學院,2022級國際貿易學專業的王盼同學,她給大家分享的傳統文化經典是由唐代詩人白居易所作的《觀刈麥》。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吧!
《觀刈麥》是白居易任周至縣縣尉時,有感于當地人民勞動艱苦、生活貧困所寫的一首詩,作品對造成人民貧困之源的繁重租稅提出指責,對于自己無功無德又不勞動卻能豐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現了一個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義精神。
觀刈麥
唐 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箪食,童稚攜壺漿,
相随饷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複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這首詩的白話譯文是這樣的:
農家很少有空閑的月份,五月到來人們更加繁忙。
夜裡刮起了南風,覆蓋田壟的小麥已成熟發黃。
婦女們擔着竹籃盛的飯食,兒童手提壺裝的水。
相互跟随着到田間送飯,收割小麥的男子都在南岡。
他們雙腳受地面的熱氣熏蒸,脊梁上烤曬着炎熱的陽光。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氣炎熱,隻是珍惜夏日天長。
又見一位貧苦婦女,抱着孩兒站在割麥者身旁,
右手拿着撿的麥穗,左臂挂着一個破筐。
聽她望着别人說話,聽到的人都為她感到悲傷。
因為繳租納稅,家裡的田地都已賣光,隻好拾些麥穗充填饑腸。
現在我有什麼功勞德行,卻不用從事農耕蠶桑。
一年領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還有餘糧。
想到這些暗自慚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白居易對當時害民的賦稅制度提出了尖銳批評,對勞動人民所蒙受的苦難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詩人由農民生活的痛苦聯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慚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靜。白居易寫諷谕詩,目的是“唯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在這首詩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農民和作為朝廷官員的自己作鮮明對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謂用心良苦。
以上就是本期分享的主要内容,感謝大家的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