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

當前位置: 首頁 >> 學生工作 >> 思政教育 >> 正文

傳承紅色基因·禮敬傳統文化丨經典誦讀分享——第51期

發布日期:2023-07-09    作者:     來源:     點擊:

傳承紅色基因,禮敬傳統文化,大家好,我是本期領學人韓澤甯,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傳統文化經典書籍《論語》。

本期重點和大家分享裡仁篇第四選段。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說:“富有與尊貴,是人們所向往的,但是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能接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們所厭惡的,但是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抛棄它,君子是不能擺脫的。君子離開了仁德的準則,怎麼可以成就他的名聲?君子不能離開仁德,哪怕是一頓飯的工夫,在最匆忙的時候要與仁德同在,在最颠沛的時候也要與仁德同在。”

從古至今,富貴是每個人所向往追求的,而貧賤是每個人都厭惡鄙棄的。然而,“君子愛财,取之有道”,不管是富有還是貧窮,取舍都要做到合理合法。換句話說,發家緻富要通過自己的勞動、通過合法的途徑來實現,擺脫貧賤也應循序漸進、不能想歪點子走歪路。仁的修養來自内心,無論富貴與貧賤,哪怕是倉促之間或者颠沛流離之時,都不能違背仁的原則、放棄仁的修行。一個人要想生活幸福,事業成功,離不開“仁”。可見,修養仁德是多麼重要。身處經濟發展轉型期的我們,更應該明白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去做,我們不能為了追求富貴名利就走旁門左道,危害社會。

子曰:“苟志于仁矣,無惡也。”

孔子說:“如果一個人具備了仁的修養,就不會有特别讨厭的人和事了。”

人隻有養成了仁愛之德,才不會去做壞事,既不會犯上作亂、為非作惡,也不會驕奢淫逸、随心所欲;而是可以去做有益于國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仁德之心的修養在于中正平和,對人對事不能感情用事,更不能偏執于愛或者恨。

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孔子說:“隻有仁德的人才能夠真正知道喜愛什麼人,厭惡什麼人。”

有仁德修養的人,既能夠正确地愛人,也能夠正确地厭惡人。言外之意,聖人是要求我們修養“仁”德,客觀正确地對待人,克服一己私見。大家都說他壞,他不見得一點不好;同樣,一個人大家都說他好,他也不見得真有那麼好。當今高度發達的網絡不僅提高了信息的傳播速度,還擴大了信息的受衆面,評價某人某事似乎變得更加容易。但是,在褒貶别人之前,我們似乎都忘記了應該先做自我反省。如果我們自己都不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又有什麼資格去評判别人的言行呢?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說:“不仁義的人不可能長久地處于貧困中,也不可能長久地處于安樂中。仁德的人安于仁,聰明的人利用仁。”

不仁之人面對貧窮,不能處之泰然,沒法長時間忍受物質的匮乏,時間久了必然為非作歹為所欲為;不仁之人面對安樂享受,不能戒驕戒躁,沒法長時間做到安分守己,日子一久便奢侈淫逸擾亂社會。隻有仁者安于仁,智者會行仁。當今時代,應該做到内外兼修。隻有具備了仁德之心,才不會失意時怨天尤人,得意時得意忘形。

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孔子說:“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好。選擇的住處沒有仁德,怎麼能算是明智的呢?”

居住環境雖然不能完全決定我們的身心成長,但不可否認确實會對我們産生很大影響。“孟母三遷”的故事廣為流傳,孟母為了孟子能有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不惜一切代價三次搬家,最終選取了一個具有仁義風俗的地方安定下來。如果鄰居是不講究仁義道德的人,偷搶成性,為非作歹,你的日子怎麼能安穩得了呢?反之,鄰居是仁義之人,道德修養良好,彼此之間相親相愛、互幫互助,這樣的生活是多麼美好啊!

以上就是本期分享的主要内容,感謝大家的傾聽。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