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紅色基因,禮敬傳統文化”,大家好,我是本期領學人崔筱煜,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馬克思主義經典書籍,是由馬克思與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态》。《德意志意識形态》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繼《神聖家族》後又一次合作著述。根據馬克思自己在1859年《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的回憶,寫《德意志意識形态》是他們決定共同闡明他們的見解與德國哲學的意識形态的見解的對立,實際上是把我們從前的哲學信仰清算一下。這個心願是以批判黑格爾以後的哲學的形式來實現的。由此也可以看到在這本書包含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兩人的新世界觀——即後來所說的唯物史觀。
在《德意志意識形态》中,馬克思将自己新的世界觀——唯物史觀概括為: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産出發闡述現實的生産過程,把同這種生産方式相聯系的、它所産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曆史的基礎,從市民社會作為國家的活動描述市民社會,同時從市民社會出發闡明意識的所有各種不同理論的産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們産生的過程。
就《德意志意識形态》的具體内容來說,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三個維度。
第一個層次是在哲學層面上,可以再細分為兩個要點:一是馬克思闡明“物質決定意識”是曆史唯物史觀的出發點,也是批判德國哲學的立足點。二是現實的個人是曆史唯物主義的起始概念。馬克思認為,“全部人類曆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這些個人把自己和動物區别開來的第一個曆史行動不在于他們有思想,而在于他們開始生産自己的生活資料”。
第二個層次是在政治學層面上,馬克思以“交往”的概念将生産力、生産關系和一切其他的社會關系都勾連起來,這裡可以再細分為三個維度來解讀:
一是生産力、生産關系與所有制,其背後是人與人之間的權力關系。之前也曾提到的,人和動物區分的标志就是人開始生産自己的生活資料。每個曆史時期都有一定的生産力發展水平,也會有一定的産生關系于與之相對應。在曆史發展中我們可以看到,因為人的自然差别決定了分工,由此所确定的生産關系是非自願的、強加的異己的力量。這就導緻勞動和産品的不平等分配,少數人占有生産資料,因而産生了所有制。在馬克思看來,所有制的曆史階段包括部落所有制、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國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級的所有制和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産時代的所有制。但不管是在哪種時期,所有制的出現都表明在這一段生産關系中少數人掌握生産資料,而多數人的勞動和生産資料分離,勞動被異化,人也被異化,而在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産時代,資本家聚集生産資料而工人與生産資料的分離導緻工人幾乎一無所有,所有制對人的異化幾乎被推到極端處境。所有制背後可以說是依賴于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的權力分配機制——一部分人使用和支配另一部分人的勞動的權力。
二是生産力、生産關系與市民社會,背後是社會共同體之内的權力關系。馬克思在論述生産分工時提到,在過去一切曆史階段上受生産力制約同時又制約生産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會。它是以簡單的家庭和複雜的家庭即所謂部落制度作為自己的前提和基礎的,也是全部曆史的真正發源地和舞台。
三是生産力、生産關系與社會主義,背後是曆史上的權力關系演變。之前的分析中,不論是人與人之間的權力關系還是社會共同體之内的權力關系,論述的都是離散的、靜态的狀态。如果從連續的、動态的角度來看,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也是權力關系基于生産力和生産關系不斷變動的過程。馬克思考察人類社會從部落時期到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産時代幾千年的曆史進程可以發現,不論是民族内部的分工,還是工商業勞動同農業勞動的分離,抑或是城鄉分離,都表明一定的生産方式或一定的工業階段始終是與一定的共同活動方式或一定的社會階段聯系着的,而這種共同活動方式本身就是“生産力”;人們所達到的生産力的總和決定着社會狀況,因而,始終必須把“人類的曆史”同工業和交換的曆史聯系起來研究和探讨。共産主義運動的邏輯表明了曆史的發展方向,随着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的發展,産生資料将歸屬每一個人和财産将歸屬全體個人,也就意味着有人與人之間權利分配和社會共同體之内權力分配導緻的支配和被支配的不公現象将消滅。随着權力收回個人,最終社會會形成自由人的聯合體。
正因為《德意志意識形态》中如此豐富的内涵,這本書毫無疑問是馬克思思想發展史上重要的著作,标志着馬克思在哲學上徹底破除了黑格爾的體系,創立了新的世界觀,實現了對曆史的重構。在我看來,就時間長度上來說,馬克思的世界觀始于對無産階級的現實關懷,向前溯及人類曆史的開端,往後指向人類曆史的終結;就空間寬度來說,馬克思立足具有特殊性的德意志一個國家,但以之為中心點覆蓋世界各國一般性問題。馬克思的世界觀在時空上具有強大的穿透力,也反映了馬克思如何解決時代命題在價值層面做出了巨大貢獻。
以上就是本期分享的主要内容,感謝大家的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