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基地——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曆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楊華先生應邀為宋史中心師生作了題為《鄉飲酒禮及其流變——以宋代為切入點的讨論》的學術講座,此次講座通過騰訊會議線上進行,中心及校外師生百餘人參加了聆聽。講座由宋史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曉龍教授主持。
楊教授首先對“禮經”所見鄉飲酒禮進行了分析,并對《周禮》、《禮記》等禮書中所見鄉飲酒禮功能、流程進行歸納,分析了其中“遵者”——“僎”的席位和特點。他認為,漢晉到隋唐都舉行過鄉飲酒禮,但由于史料有限,最早的詳細記載的史料是《大唐開元禮》。楊教授将唐代的鄉飲酒禮功能歸納為兩種:一是賓賢貢士,二是養老尊長。唐宋時期流行的“鹿鳴宴”,與上古鄉飲酒禮存在巨大的儀式差異,到了宋代,宋儒認為漢唐禮制有違反古意,應該補上“僎”的席位。到宋徽宗朝,同意将鹿鳴宴改成“鄉飲酒禮”。南宋紹興十三年,高闶曾經制定了“鄉飲酒禮式”,但遭到了諸多儒士特别是朱熹的批判,朱熹因此改訂鄉飲酒禮,重新确定了賓、主、介、僎的位置。從古代鄉飲酒禮的演變史來看,這次改訂對鄉飲酒禮的禮制意義和政治意義都非常重大,一直延續到明朝。清朝學者又打着複古的旗号,對其進行了修改。
楊教授進一步将宋代鄉飲酒禮的變化與宋代地方官僚政治相聯系,認為宋代州縣“僎”的身份變化,是宋代重文輕武、權力分散、地方職官員額增加的必然結果。
楊教授總結鄉飲酒禮對于中國傳統社會的鄉裡教化,對于儒學的民間化,對于地方社會的控制,具有直接意義。從經學史和禮制史的角度來看,在整個鄉飲酒禮的曆史流變中,複古與再複古(或反複古)的波浪式流變中進行,這或許是中國禮學乃至經學史的重要規律之一。
通過此次講座,大家獲益良多,對宋代禮制乃至整個中國古代禮制史有了更深的認識,講座結束後,楊教授與中心師生進行了深入而熱烈的讨論,并就老師和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進行了細緻解答。最後,王曉龍主任代表中心師生感謝楊華教授的精彩講座,并指出本次學術講座内容充分闡述了“鄉飲酒禮”發展的源流、影響,通過對“僎”在典禮上位置和身份的變化,考察了這一禮儀制度在不同時期的發展特點,具有極強的學術創新性,擴寬了研究的思路,具有很強的啟發性,為廣大師生提供了可借鑒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宋史研究中心 社會科學處供稿)